返回
南海开渔,潮州人的海鲜盛宴再度开启!
来源:潮州日报 发布时间:2025-08-22 00:00:00

8月16日中午12时,南海开渔,那是大海向潮州人重新敞开宝藏的时刻。经过数日的耕海牧渔,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,潮州的海鲜市场瞬间沸腾起来,琳琅满目的虾、贝、蟹、鱼摆满摊位,宣告着潮州人期待已久的海鲜自由终于到来。

对潮州人而言,海鲜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,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早已深深融入了本地的饮食文化与日常生活。

22062_3deb4445-89cf-4a1a-b25c-1be70ac597c2_l.jpg

虾之味:创意演绎,鲜甜升级

潮菜里的虾,从不用繁复调料掩盖本味,却总能在简单中见巧思。无论是弹牙的虾蛄,还是肥美的海虾,都能在潮州人手中绽放出层次丰富的鲜甜。

椒盐虾蛄

虾蛄(皮皮虾)是开渔后最先抢占市集的“排头兵”,潮州人对它的偏爱,藏在“猛火快炒锁鲜”的讲究里。挑选脊背泛青、腹部饱满的鲜活虾蛄,剪去尖锐的虾脚和额角,再用厨房纸吸干体表水分——这一步是保持外壳酥脆的关键。

铁锅烧至冒烟,淋上本地菜籽油,油温六成热时投入蒜末、红辣椒圈爆香,刹那间烟火气裹着辛辣窜起。紧接着倒入虾蛄,掂勺翻炒的力道要足,让每只虾蛄均匀裹上热油。待虾蛄外壳渐呈橙红,撒一把现磨椒盐,再抓少许芫荽梗段增香,翻炒十数秒便出锅。

夹起一只,虾壳带着焦香脆感,轻轻一掰,雪白虾肉便显露出来。椒盐的咸香裹着虾肉的鲜甜,尾端的膏黄更是点睛之笔,连指尖沾着的香气都令人忍不住吮吸。

咸蛋黄焗虾

当咸蛋黄的绵沙撞上海虾的弹嫩,便碰撞出潮州人餐桌上的“黄金搭档”。选个头匀称的明虾,剪去虾须虾脚,用牙签从第二节虾壳处挑出虾线,这道工序藏着潮州人“食不厌精”的讲究。处理好的虾用少许鱼露、胡椒粉抓匀,静置一刻钟,让鲜味悄悄沉淀。

咸蛋黄要选红心的,蒸熟后趁热压成泥,加一勺米酒拌匀——这是让蛋黄更蓬松的秘诀。油锅烧至五成热,虾入锅炸至外壳变红、虾肉微卷,捞出控油时,油花还在虾壳上滋滋跳动。另起锅留底油,小火将蛋黄泥炒出细泡,待香气四溢,倒入炸好的虾快速翻拌,让每只虾均匀裹上金黄的“纱衣”。

夹一筷入口,虾壳脆得能直接嚼,虾肉弹牙多汁,咸蛋黄的醇厚咸香裹着海洋的清甜,咽下后喉间还留着淡淡回甘。

22062_7f3f368e-4ae1-4daa-bf65-d126473c53bf_l.jpg

贝之韵:传统与创新,共品鲜美

潮人食贝,讲究“趁鲜”二字。无论是花螺的Q弹,还是带子的丰腴,都能在简单烹饪中透出大海最本真的味道。

焗花螺

花螺在潮州人手中,最是“以简胜繁”。选外壳光滑、触之会缩的鲜活花螺,剪去尾部尖端,方便入味也便于吸食。洗净的花螺冷水下锅,加几片姜、一勺料酒,大火煮至螺口微张,捞出过冰水——这一步让螺肉更紧实弹牙。

砂锅里铺一层葱段、姜片、蒜片,倒少许生抽和蚝油调成酱汁,再淋一勺滚烫猪油,香气瞬间迸发。倒入花螺,盖上锅盖,小火焗三分钟,期间不时晃动砂锅,让每只螺裹上酱汁。开盖时,撒一把金不换叶子,那独特辛香与螺肉的鲜甜交织,光闻着就令人食指大动。

用牙签挑出螺肉,先吮一口壳上酱汁,再嚼那脆嫩肉质,海鲜的鲜、酱汁的咸、金不换的香,在口中层层递进,下酒佐粥皆为绝配。

22062_9c189e63-686c-4cd6-8cf3-1c1367ddeabd_l.jpg

粉丝蒜蓉蒸带子

带子是贝类中的“大块头”,潮州人以清蒸方式,令其鲜美毫无保留地释放。选壳厚肉肥的带子,用刀沿壳缝撬开,取下贝肉,去除内脏和裙边硬筋,只留雪白斧足。带子壳用牙刷刷净,沸水焯烫后铺在盘里,如两只精致小托盘。

粉丝选用绿豆粉丝,温水泡软后剪短,加少许生抽、香油拌匀。蒜蓉分两半,一半炸至金黄,一半留作生蒜蓉,两者混合时,金黄与乳白交织,蒜香中透出焦香层次。将粉丝铺在带壳底部,贝肉放回原位,淋上蒜蓉酱,蒸锅上汽后放入,大火蒸八分钟——时间多一秒则老,少一秒则生,全凭潮州主妇的经验拿捏。

出锅时撒上红椒粒和葱花,浇一勺滚烫热油,“滋啦”一声,香气直冲鼻腔。贝肉嫩如布丁,粉丝吸饱蒜蓉与贝肉的汤汁,一口下去,鲜得人眉毛都要掉下来。

蟹之风:独特风味,尽享膏腴

蟹是开渔季的“重头戏”,潮州人对蟹的料理,既有烈火烹油的热烈,也有慢浸细腌的温婉,每一种做法都透出对膏黄蟹肉的珍视。

潮式避风塘炒蟹

潮式避风塘炒蟹,比粤式更添几分“猛火烈油”的江湖气。选青背白肚的膏蟹,洗净后斩成大块,蟹钳用刀背敲裂却不敲碎——这样既方便入味,又能保持蟹钳完整。蟹块用少许盐、生粉抓匀,静置片刻,让粉浆在蟹肉外形成保护膜。

炸蒜蓉是这道菜的灵魂。大蒜剁成蓉,用清水淘去黏液,沥干后入五成热油,小火慢炸至金黄酥脆,捞出铺在吸油纸上,如碎金般闪亮。油锅复烧至七成热,蟹块下锅炸至变红,捞出时油滴成线,蟹壳已带焦香。

另起锅放少许底油,爆香姜蒜和干辣椒,倒入蟹块翻炒,加一勺普宁豆酱提鲜,最后倒入炸蒜蓉和面包糠,大火翻炒至面包糠微焦黄。盛盘时撒一把芫荽,蟹肉的鲜甜、蒜蓉的酥香、豆酱的咸鲜,在齿间汇成热闹交响。

22062_e8e90b39-32dd-409a-bacc-aee0afe101cb_l.jpg

腌膏蟹

腌膏蟹是潮州人“以时间换美味”的智慧结晶。选沉甸甸的母蟹,用硬毛刷仔细刷洗,尤其是脐部缝隙,再用凉开水冲洗一遍,沥干水分——这一步关乎腌蟹成败,绝不能沾生水。

取无油无水的陶罐,倒入潮汕鱼露,加少许凉白开稀释,放入拍裂的蒜头、切段的芫荽根、几粒花椒和冰糖,搅拌至冰糖融化。将蟹放入罐中,确保酱汁没过蟹身,盖上盖子,置于阴凉处静置三天。

开罐时,醇厚咸香扑面而来,蟹壳已染酱色,掀开蟹盖,橙红膏体凝如琥珀,用筷子挑起,膏体带弹性,入口先是鱼露的咸鲜,接着是蟹膏的绵密丰腴,最后回上一丝甘甜。配白粥食用,鲜美滋味令人欲罢不能。

鱼之雅:家常之味,鲜在其中

鱼是潮州人餐桌上的“常客”,无论是杂鱼的朴素,还是石斑鱼的矜贵,都能在灶台上化作熨帖人心的家常味。

普宁豆酱焗杂鱼

开渔后的市集,杂鱼摊总是最热闹的。黄立鱼、迪仔鱼、小鲳鱼挤在竹筐里,条条鲜活,潮州人从不嫌它们个头小,反而爱这一口“杂”出来的鲜。处理干净的杂鱼,在两面划上几刀,用厨房纸擦干,鱼身抹上一层普宁豆酱——这豆酱要选晒足半年的老酱,带着阳光的味道。

铁锅烧至冒烟,淋少许猪油,姜片擦锅防粘,将杂鱼整齐排入锅中,小火慢煎。待鱼皮金黄酥脆,翻面再煎,期间绝不频繁翻动,以免鱼肉碎散。煎至两面金黄,沿锅边淋一勺米酒,瞬间腾起的热气带着酒香,再加入少许开水,盖上锅盖焗三分钟,让豆酱的味道慢慢渗入鱼肉。

出锅前撒一把葱花,鱼汤浓稠得能挂在勺上,鱼肉却依旧细嫩。用这汤汁拌白米饭,简单朴素中藏着最动人的家常味。

清蒸石斑鱼

石斑鱼是潮州人宴客的“体面菜”,清蒸则是对它最好的礼遇。选鲜活的青石斑,处理干净后,用刀在鱼身两侧斜切几刀,深至鱼骨,这样既能入味,又能让鱼肉受热均匀。鱼身上抹少许盐,鱼腹内塞葱段、姜片,静置十分钟。

蒸锅上汽后,鱼放入蒸架,大火蒸八分钟——斤两重的鱼,多一秒则老,少一秒则生,全凭经验把控。蒸好的鱼取出,倒掉盘中腥水,捡去葱姜,在鱼身上铺上新的葱丝、红椒丝和芫荽段,淋上滚烫豉油,最后浇一勺烧得冒烟的猪油,“滋啦”一声,香气瞬间弥漫。

夹一筷子鱼肉,雪白细嫩,入口即化,带着海水的清甜,豉油的鲜和猪油的香恰到好处地烘托出鱼的本味,简单却极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