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特的六面八角形状,酥脆的表皮、松柔的内馅,入口甜滋香醇,“宝斗饼”是饶平县城黄冈镇一带百姓逢年过节必备的饼食之一。中秋节前,黄冈镇一些小作坊便忙着制作宝斗饼。此前,记者慕名来到黄冈镇“兴源”饼店,“探访”这块小小的、正正方方的饶平宝斗饼。
小小宝斗饼 馅料是关键
清晨,原本寂静的街道热闹起来,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在饶平县黄冈镇沿河南路可溪寮路段,有些窄,两侧商铺门口斜挂着的店招随着微风飘动,“兴源”的字号并不算很显眼。当记者在门口时,未见其饼,便已闻甜甜的绿豆香气。早上6点多,店主余元辉两夫妻就起来开始制作馅料。宝斗饼虽终年应市,但每逢传统节日前总是饼铺最为忙碌的时候。
热腾腾香喷喷的宝斗饼是不少游子的“乡味”。
“兴源”饼店是余元辉从父亲那继承下来的,大约20岁开始,他便开始跟父亲学习制作宝斗饼的手艺,现在的他已过花甲之年。目前,他的儿子也跟在身边学手艺,他要求儿子认真对待每一个制饼细节,传承好宝斗饼的工艺和品质。
小小一块宝斗饼,背后的工序和采用的原料却颇有讲究。余元辉告诉记者,做宝斗饼的工序繁杂,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馅料的制作。
挑选品质良好的脱皮绿豆,放进清水中浸泡,尔后将其放入锅中炊熟,晾凉后碾碎成粉。用火慢慢加热,加糖不停搅和成黏稠的泥状。而加入多少量的糖,是各家饼店的手艺的秘密。绿豆沙只是馅料的“外衣”,馅料里面还包裹着蘸糖的瓜册、芝麻和葱珠朥,清甜中都带着酥脆,“馅中馅”的特点成就了宝斗饼独特的风味,给人带来更丰富、更多层次的味觉感受。
面粉蒸熟起锅。
看似一系列简单的操作,却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,需要制作者有细致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。
一张小小的宝斗皮也得费上一番功夫。蒸熟的面粉在鸡蛋、糖和油的混合下被揉捻成皮。
焙饼是最关键的步骤,需掌握好时间和火候。
宝斗饼没有模具,他们通过娴熟的手工将包有馅料的宝斗饼压成大致六面立方体形状,而后就可以放上平底锅进行烘焙。过程中,需要用手适时翻动,烘焙至六面色泽金黄。各种原料在温度加速下交汇融合,简单的食材碰撞出甜蜜的味道。
其实馅料可以在其他地方采购到,余元辉为什么还要“事必躬亲”呢?“一直以来,从馅料到饼皮的原料,我们都是坚持自己制作。”余元辉认为,手工制作,东西好,有质量,才能对得起买饼的人,才对得起自家经营多年的老字号。
宝斗饼来由说法不一
传统的饼食大多以扁圆形为主,而宝斗饼为什么会制成立方体的形状?其由来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?关于宝斗饼的来由,据饶平民间故事传说,古时黄冈南门一户人家,丈夫恋赌忿郁成病,妻子为帮助爱赌的丈夫走出困境,“投其所好”用面粉、白糖、绿豆等原料制成形似赌博用的骰子,俗称“宝斗”的饼,故而得名。
传统手工碾豆沙。
不过,余元辉为记者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“版本”。据余元辉说,他的父亲曾告诉他,民国时期,从外国留学回来的张博士时常到自家的饼铺。当时张博士为了送一些饼食给海外同学,指定制作原料后,交由他家的饼铺做饼。经过父亲及制饼师傅的摸索,最后做出一种正正方方的饼食,张博士一看便定名为宝斗饼。
关于宝斗饼的起源流传着多个传说,目前暂无一个确切的说法。但其中为人所知的是那一份对家乡的情感。
坚守不等于守旧
坚守不等于守旧。在继承了父亲的好手艺的同时,余元辉也顺应社会的进步,和人们的需求变化进行一些创新。“以前一些工序需要大量的人力,但现在有了新型器械,就方便多了。”余元辉说,碾粉机替代了擀面杖。过去需要人工搅和绿豆馅,现在用机器搅拌,更高效、适火。在口味上,“兴源”也推陈出新,制作出咸味的宝斗饼,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。
机器代替手工,让碾豆沙这道工序效率提高。
就在采访过程中,宝斗饼新鲜出炉了,屋内弥漫着芳香,切开那油润酥脆的斗饼,饼皮酥脆,层次分明,馅料诱人。这种味道,总是让不管走多远的当地人对其念念不忘。或许并不是因为它的味道,而是它饱含当地的风土人情,有着许多人对家乡最质朴、最美好的回忆,逢年过节都要想办法让往返的亲友带一盒过去一解相思。
包馅料,一揉一捏一压,一块宝斗饼就包好了。
月是故乡明,菜是家乡美。如何让更多的人尝到家乡的味道?在儿子的帮助下,“兴源”宝斗饼的销售开始走向线上,人们可以通过电话、微信等途径订购,再通过快递运输的方式,长期在外居住的潮汕游子也能品尝到这道独具风味的饼食,品味到来自家乡的味道。由于原先宝斗饼的包装较为简单,沿用的是最古老的方式——白纸包装。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,于是余元辉在原先包装的基础上增加了塑料盒包装,盒上还印制有自家电话地址等信息,方便人们订购。
每年的中秋佳节,当皓月当空,老老少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喝上一杯单丛茶,品上一块宝斗饼,谈笑赏月,其乐融融,甚是美哉!